第(3/3)页 【这也便是为什么桓盛变法,楚世煦用了又要杀他的理由,因为桓盛做的每一件事情,都是在反对楚世煦麾下的那些大臣。】 【晋王楚世昭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剖析出了大周王朝的真正问题,那就是贫富差距,土地兼并。】 【不说别的,卢马之乱结束,楚世昭的处置手法,借机打压士族豪强的做法,就让原先差点沦为流民的百姓有了喘息的机会。】 【现在之所以说永晋帝驾崩时机的问题,就是楚世昭的羽翼实在是太少了。】 【当下阶段,是不足以抗衡东宫一系,所以很容易覆灭在这个前期的关头。】 【我经历了那么多次模拟推演,最终感觉楚世昭在位期间,生活得相对舒适,遭遇到的内外动荡也比较少。】 【故此,首推辅佐楚世昭的道路。】 桓奕看到这里,觉得这个匿名之人倒是把问题看得通透,越是在长安,其实越能感受到楚世昭的压迫感和为难之处。 他上有三位有着世家大族支持的兄长,不仅持有皇后王从徽的支持,还有王氏桃李多年的门生,以及那些和王氏交好的大族。 楚世昭仅仅只是对付世家大族也就罢了,他还要对付皇后,还要对付自己的兄长。 而真正能做到限制这些人的,只有永晋帝。 没有永晋帝的支持,楚世昭想要行事是真的举步维艰,可是永晋帝又怎么可能支持楚世昭这样一个孤家寡人呢。 无论是出身的排名,还是地位,还是身后的背景,楚世昭看起来都不是那么的有前景。 否则,也不可能没有人支持楚世昭了。 桓奕想到这里,又感觉这才是对桓氏有利的地方,这意味着在楚世昭最艰难的时刻,桓氏是最能站出来挺他,甚至于带他渡过危机的关键助力。 现在,桓奕知道了还有跟她一样的人,可以共同进行推演,猛然意识到,觊觎楚世昭的人,并非只有她这么一个。 这就让桓奕有了紧迫感,她要尽快在楚世昭这边占据一席之地。 而模拟推演到了末期就放去托管的楚世昭,一觉醒来,就奔波在了三府军。 这一次模拟推演,楚世昭的脑海里对三府军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,知道了三府军上下,哪些将领是可用之人,哪些将领是拉拢都不可能拉拢的对象。 楚世昭可以避开那些实际上早就和王氏眉来眼去的将领,而直接去接触那些士族体系外的军户,老一辈将门。 像杨方这种,就属于老一辈将门子弟,是勋贵派系出身的,跟王氏完全不是一路人,利益结构就不同。 甚至,杨方的家族式微,很大程度都是要拜这些京兆名门所赐。 中央朝廷以文抑武,地方武装以武通礼,是王朝末期最明显的特征。 正是中央朝廷对武臣的压制,导致了中央的将领没有实际权力,也没有什么能力,无法解决外在的叛乱,又被文臣压得狠。 杨方在楚世昭示好以后,立刻表示出顺服的态度,其中缘由就在于东宫楚世煦并不怎么需要他,而杨方想要生存下去,也需要一个靠山。 虽然楚世昭现在看起来不怎么厉害,但至少楚世昭是大周王朝的宗室,是亲王。 可本质原因是——杨方混不到东宫这边去,这一点才是他不得不选择楚世昭的理由。 现在楚世昭要团结的,就是那些被权贵世家排斥的贤才。 桓盛、杨方都是其中的代表。 哪怕现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,但星星之火总有燎原的时候。 楚世昭不怕做不到,他唯独就怕他自己连尝试,连做的勇气都没有。 而楚世昭不仅要拉拢这批贤才之外,他还要尽可能稳住自己父皇的身体。 这是孝义之本,同样,也只有永晋帝活得时间久,挺的时间长,楚世昭的机会才会越大。 尤其是现在永晋帝有意‘扶持’楚世昭在朝中的地位。 那父皇就更不能因小失大,仓促驾崩了。 给楚世昭一点小小的时间,他就要让自己那些个兄长,那些个大周‘忠臣’们亲自欢呼他为陛下!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