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既然要打。 楚世昭就不可能有所保留,火力全开,全军压上才是楚世昭的风格。 因为,在楚世昭看来,速战速决对国力的损耗反而是最小的,拖入长期战争,整个过程中运送的粮草损耗,经济消磨才是最大化亏损。 而且在封建时代,之所以不推崇对外开战,其主要原因就是运粮过程中的损耗太大了。 这和那一类沙盘类型策略游戏完全不一样。 你拿出多少粮草,运到对应的地方,就一定是原本的粮草数目。 真实的情况是,你运送粮食的过程中,抵达最终目的地,按照路程的长远,在较短的运输路程中能留下七成,你这个运输队的大队长就已是能力的体现。 就更别说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,将粮食送到前线,再从前线送到草原。 平白损耗的粮食,都够楚世昭心痛的了。 所以说,朱棣五征漠北,真的是往死里打国库,要不是他的好儿子明仁宗治国能力有保障,大明的国库早给朱棣霍霍完了。 蒙古人西征能打到那么远,是他们不依赖粮食的运输,打到哪吃到哪,就地解决补给的问题。 但中原王朝的主要兵力还是以步兵为主的兵种,这种想要就地解决补给问题可太困难了。 胜在楚世昭一直在养骑兵的战力,不断扩充骑兵的数目,倒也算是有西征的条件,而且完全可以和匈奴骑兵打突脸的遭遇战。 正面战场,楚世昭是一点都不怕交锋的,就怕匈奴王庭被打到一路往西撤,等到楚世昭追远了,放弃追击了,这些人再退回草原。 打不出歼灭的效果,草原的威胁就不可能化解,除非楚世昭有本事把这些匈奴人同化了。 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打这一场仗,楚世昭快要吃完整个北方的战马资源了,甚至可以说大周王朝境内的战马都已经被楚世昭搜刮干净了。 即便大周王朝坐拥数个产马的主要地区,但马匹的数量还是不够用。 这实在是没办法。 一个精锐骑兵标准的配置里,是需要2~4匹战马的,而不是一个人用一匹马。 八年的时间,楚世昭除了变法图强外,就是专注提升大周王朝的军事力量,每年楚世昭至少要交三分之一的赋税在军费上。 骑兵的维护,骑兵的需求是最高的。 这就是为什么楚世昭有底气和匈奴王庭全面开战的缘故。 而且,楚世昭再不打的话,这一批将士的年龄上去了,战斗力会下降,再练出一支新军是很耗费时间的。 这次北伐,不仅是时机问题那么简单。 是楚世昭心知肚明,这一次不打,再过几年,他可能就没机会打了,就算是打了,胜率也不高。 既然很早就做好了和匈奴人大战的准备,每年那么多的军费也不能白白浪费。 这一场仗,在楚世昭的布局下,就是必然要打的一场。 他算是理解对外打仗的几位帝王,为什么会被许许多多的文臣指责,甚至被抨击穷兵黩武了。 拿这些银子来治国,得到的回报,远比拿这些银子去打仗要多的多。 但楚世昭觉得这些文臣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。 就是一点都没考虑到异族入境到底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。 楚世昭跟他们就不太一样了,他常常会因为觉得自己不够猛而感到害怕。 不把周边地区全都驻一遍兵,楚世昭是真没有所谓的安全感。 他还是把旁边的国家都打一遍吧。 一定要给这些人打到老实为止。 【开皇八年五月,匈奴王庭见到大周王朝主动冒进的部队,认为自身处于漠北的主场,占据着更加有利的地形,丝毫不惧怕和大周王朝主动交锋的锋芒。】 【当初匈奴王庭从大周王朝撤退,就是在尝试了几次攻城之后,发现很难攻克大周王朝的高墙,觉得继续耗下去,对他们的损失更大,赚了好处就撤军了。】 【而在草原这样空旷的地形上,大周王朝的将士们不能背靠城墙,主动袭来,就极难展开他们所谓的阵法,即便是不好打大周王朝结好的军阵,他们这些轻骑兵也能轻易离开阵线。】 【面对主动求战的匈奴王庭,坐镇主帅的楚世昭却感觉到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。】 那就碰一碰吧! 楚世昭的眸光闪烁着狡黠,草原的地形,早在前面几次模拟推演里,就让楚世昭给摸熟了。 地形劣势对大周王朝而言,其实不是很大,楚世昭自己是熟得很。 你草原人满打满算只有一辈子放牧的机会,楚世昭却有几辈子打匈奴人的经验。 主要是匈奴王庭有无数个避开危险的选择,他们非要选择正面硬抗,匈奴人敢试,楚世昭就敢让这些人当场去世!楚世昭没在怕的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