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【这就是桓盛劝说楚世昭不要出京的缘故,但他更清楚,现在的情况,楚世昭要立威,在朝堂上真正拥有皇威,就一定要亲讨叛军。】 【想到此处,桓盛将计就计,就在这长安筹备引诱这些对楚世昭不满的大臣,趁着楚世昭离京的时刻,迫使他们主动动手,以此设下圈套,将这些人一网打尽。】 【他的做法,就是不断地给这些大臣创造机会,提供一个他们误以为最适合出手的时机,再故意在三府军内量身定制破绽。】 【不仅如此,桓盛为了营造给这些叛臣一些挫败感和机会。】 【告诉杨方,如果有人拉拢他,一定要全部拒绝,让他们觉得无机可趁。】 【再告诉那个在三府军里,平日形象不佳,事端四起的将军史孚继续维系这样的表现,同时对那些贿赂和拉拢来者不拒。】 【这是一场由桓盛替康想主导的政变,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桓盛的判断之下。】 【永晋三十三年三月十四日,桓盛本打算将这些合谋反叛之人,全部以谋逆之罪夷灭三族。】 【而桓奕却站出来,及时劝说桓盛,她认为身为大臣,桓盛不适宜僭越君权,替楚世昭夷灭这些叛臣的三族,这样的做法容易受到猜忌。】 【桓盛虽有大智,却少谋于己身,他觉得自己夷灭叛臣的三族,并不是僭越君权,而是在为楚世昭背书,替楚世昭消灾。】 桓奕看到这一段内容和画面,直接被大兄桓盛的做法弄晕了。 他被杀,纯活该。 谁能保证,你所做的一切真的是在替楚世昭诛灭叛臣? 万一被有心人认为是你桓盛结党营私,为了消除朝内的党争,凭借着权力擅自杀死了朝中大臣。 就以此为由,向楚世昭一通弹劾时,你该怎么办啊? 这种事情就是大忌啊! 压根不是背不背骂名的原则性问题。 说实话,大兄能替自己的夫婿背下骂名,桓奕是很满意的。 但是楚世昭必须确定了这些人有罪才能杀,他还没确定,你就杀了,僭越权力这点就不说了,一旦坐实有可能是有结党营私的成分,你桓盛能讨得了好吗? 必须规劝。 往死里劝。 妈的,如此局面,她桓奕说什么都不能再给大兄坑死了。 【在你力劝之下,桓盛最终还是放弃了立刻处死这些大臣的做法。】 【但是,桓盛认为被你这般训斥和指点,丢了身为兄长的面子,于是,他冷着脸道:“早日生下皇嗣,这才是你的本分,才是你大兄的护身符。”】 我滚你的。 你这样乱搞胡来,我桓奕就是给楚世昭生五六个大胖小子,都不够你用的。 主要是康想的政变,不是他自己主观的政变,是桓盛引诱出来的政变。 这一点很重要。 那就有可能构成污蔑大臣造反的情况。 楚世昭的能耐,桓奕从来不质疑,所以她也慌的啊,伴君如伴虎,他大兄看似很秀,实则是在作大死。 这样的表现,桓盛已经来过好几次了,所以桓奕看了就怕。 然而这会儿的楚世昭也没太把长安的情况放在心上,毕竟长安又不是桓盛一个人的长安。 楚世昭也不傻。 他在长安放了那么多的人是摆设吗? 桓盛只是这里面地位最高的人。 最坏的打算就是桓盛和桓节达成共识,从凉州打到长安,盘踞一方。 可楚世昭现在的人不就是在晋阳吗? 天塌下来又能怎么样。 大不了再走一遍来时路。 楚世昭可一点都不怕,而且桓盛真敢在这里背刺自己,楚世昭以后自然也会多个心眼。 只要桓盛一日没有做出对不起楚世昭的事情,楚世昭就一日不会辜负桓盛用心谋划出来的局势。 别说其他的,三千先登武士,如今背嵬军的制式武装,那都是桓盛给楚世昭弄到的。 大后方的事情,就让桓盛决断,楚世昭先把大前方的战场开辟了。 他没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,去防自家的小弟。 【永晋三十三年三月十五日,杨延朝带着父亲杨柱庭的尸首奔赴了晋阳,他看到了大周王朝的旗帜,满面血污的他不免涕流满面。】 【晋阳城外,有人看到了杨延朝的身影,一些守将顾虑这是叛军,不敢打开,还有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避免细作混入其中,将其赶走或者就地射杀都可以。】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