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桓奕是一点都不想管事的。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。 这一点,桓奕从始至终都是不忘初心的,因为她的那两个哥哥,都不太是那种老实人。 这两个人都没有带桓氏走向繁荣复兴。 一个是自以为变法图强,可以光耀门楣,使得自己名流千古,甚至认为作为天子的孤臣,独臣,他这么拼命给人当刀,去干那些不听命于天子的人。 楚家皇室是不会背刺他的。 结果当桓盛变法,把该得罪的人得罪了,不该得罪的人也得罪了,大周皇长子,名义上的正统继承人楚世煦直接将桓盛当替罪羊送出去杀了,以此谢罪,讨好那些变法后受损的利益集团。 光杀桓盛一个人不够,楚世煦是直接诛族的,把桓氏一家都给灭了。 他的大兄这样搞事情,也就算了。 问题是,桓奕一直抱有希望,认为是自己重要‘保命’护身符的二兄。 他脑子也特么的有问题。 桓节入京的时候,桓奕觉得自己稳了,有桓节的兵权节制中央的朝政,配合楚世昭出类拔萃的能力,大周王朝足以从中央反射到地方,实现由内及外的中心。 结果呢? 桓奕错估了局势,或者说桓节握有的权力和楚世昭具备的权力差距太大,在绝对差距的情况下,他的二兄没有任何理由无条件支持楚世昭。 他愿意拥立楚世昭,但是桓节想要分享执政权,按照他的想法来影响天下局势。 这哪个天子能容忍啊? 桓奕就不理解了,她和楚世昭培养一下感情,到时候生个崽崽,她的这个二兄拥立楚世昭当皇帝,她和楚世昭的崽崽就是太子。 那折半来说,不就是桓氏后人也坐拥半壁江山了。 就非得沾那个权力。 那点权力会给人带来不幸! 于是乎...这个颇有个人思想,总想着和关中士族大战特战,大干特干的二兄桓节激流勇进,就是喜欢硬着头皮做他所谓的大事,接着把自己也送了。 后来得势的中央朝廷兴师问罪,不是楚世昭力保桓盛和桓奕,他俩现在就在天牢挨着了。 摊上这两个兄长,桓奕已老实,真认怂,对于什么权力不权力,她没有丝毫贪慕之情。 你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,真没数吗? 学她那两个兄长,就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,所以桓奕每一次模拟推演的选择,都非常的谨慎。 她是尽量避开危险的选项,能不为楚世昭带来没必要的风险就不带来,安安分分干好自己的事情,比什么都强。 可现在桓奕是没有办法了。 她是只能顶上来。 一是楚济钺这个儿子的年龄尚且还小,悍臣满朝,想要节制很不容易,这个时候外戚不发挥作用,下场就是权力被楚世昭曾经的部下一步一步瓜分和架空。 二是你挺不住,那南边还有一位自认‘真龙天子’的存在虎视眈眈。 三是如今北方,是楚世昭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,桓奕不能看着这个基业就这样没了啊。 她丈夫打下来的基业,那就该拼死守护,到时候再把这个基业好好地留给成年以后得楚济钺,那么...九泉之下见到楚世昭,桓奕也能对得起他。 其实桓奕也想像李凤宁那样躺赢,但是这一次的局势,因为个别的事件穿插和影响,导致比上一次的模拟推演多了很多不该有的变故。 这就是所谓的一念之差导致的历史走向变化。 不过,桓奕是怕死,但是这不代表她懂得少。 她所在的桓氏,其实可以算是凉州名门,只是关中人不认桓氏的名门,认为桓氏不过是地方上一个知名的豪强。 第(1/3)页